【雅昌专稿】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四大奖项候选名单公布

2019.04.04 10:15:47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聚焦当代,评选艺术。自2006年至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已步入第十三届。多年来,“AAC艺术中国”在全球化视野中持续记录和跟踪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一部分。AAC艺术中国一年一度对当代艺术回望,不仅在建立本土价值体系中凸显出积极作用,也推动着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工作启动之际,本届轮值主席侯瀚如对2018年中国当代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总结,将评选主题定为:“独立与多元”。在这个主题之下,通过对历史与当代、全球和中国、“局外”和“局中”的交汇考察,寻找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性和内在逻辑。

7ktKwTqQMPO8zDLOnkMXVJpgy0kfkC1bKpGNa8bN.png

本届“AAC艺术中国”共设置四大奖项: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策展人、年度艺术出版物。评审委员会继续保持往届已有的评审性质、规则、程序和奖项基础,对四大奖项进行分析讨论,审慎评选,以线上投票方式评选出本届“AAC艺术中国”的四项提名奖,并将在北京终评会进行现场讨论投票,决出大奖获得者。最终结果会在北京故宫·巅峰之夜向公众揭晓。

f0M7lcHOztLa9eguFlEqVKAMLpUJBfsRxZVlFmNh.png

目前,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的评选工作已经展开。从2019年3月开始,由国内外文化艺术领域重要的评论家、策展人、专家学者、艺术家组成的AAC艺术中国顾问委员会,已从AAC月旦评和顾问增补名单中,通过线上投票的方式,评选出本届AAC艺术中国四个奖项的候选名单,顾问名单与候选名单公布如下:

顾问名单包括(按首字母排序):Barbara Pollack,董冰峰,杜曦云,冯原,高鹏,侯瀚如,胡斌, 冀少峰,Kris Ercums,刘小东,吕胜中,吕品昌,鲁明军,Mami Kataoka,Marko Daniel,彭德,Philippe Pirotte,邱振中,苏新平,谭平,王端廷,王春辰,王璜生、魏光庆,谢素贞,徐可,俞可,郑胜天,赵趄,张子康等六十余位顾问评委参与投票。

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候选名单(按首字母排序):丁乙,林天苗,刘野,刘建华,邱志杰,尙扬,谭平,王鲁炎,杨福东,张晓刚,赵赵

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候选名单(按首字母排序):冯冰伊,葛宇路,胡为一,陆平原,刘野夫,马海蛟,娜布其,沈莘,王海洋,徐文恺,张玥,张子飘

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候选名单(按首字母排序): 冯博一与田霏宇,费大为等人,黄笃与晏燕,格雷格·杨森(Gregor Jansen)、金男洙与昊美术馆策展团队,冀少峰,栗宪庭,鲁明军,孙莉与李振华,吴洪亮,杨小玲,朱青生,张子康,张尕

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候选名单(按首字母排序):《策展詩學 教育、諸眾與民主之後》、《当代已然成史:我(们)与黄专》、《当代艺术与宋庄的三重解读》、《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论新:文化档案库与世俗世界之间的价值交换》、《录像艺术史》《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日常生活批判》、《身体图景:艺术、现代性与理想形体》、《图像的领域》、《艺术家怎么活》、《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国的美术馆世界》

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候选名单

(按首字母排序)

pdWxNnSVIQOgXAtgDFzmtDneOxEJ2YXQL8zOpDJT.jpg

丁乙

17F4WqXY3YHqXOJh5LBSIhlZWJBirLmFeXdabNfJ.png

丁乙 《阁架》 铝合金 钢板 388 x 132 x 260 cm 2018 

  2018年9月30日,“十×三十——丁乙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览从丁乙三十年的创作履迹中选取70多幅(件)代表性作品。“十示所示”呈现的是丁乙近两年的新作,最直观的感受是画面的尺幅巨大,形成一股裹挟之势。艺术家试图以抽象的艺术形式表现“力量”,在作品《十示 2017-B4》及《十示 2017-10》中都可感受到浮于背景之上的图案所形成的动态。

  2018年11月7日下午,丁乙个展“立交”于上海香格纳画廊正式开幕。展览标题“立交”取“立体交汇”之意,体现了艺术家在画面层次与结构上,正展开的全新探索。展览展出艺术家最新创作的“十示”系列,以及一件雕塑作品《阁架》被放置在最核心的区域,它既像一个储藏丁乙作品的艺术仓库,也如同浓缩、汇聚了他的部分创作历史。

  几十年来,丁乙通过以简驭繁的机制,结合繁复的画面元素,呈现出自己的抽象哲思。近年来,丁乙以其高度个人化的艺术语言不断衍变推进,他的创作与所处的时代持续产生对话,这些新作所要传达的正是近年来社会转型期暗流涌动的力量。

qjnwuAExwvfT6Wesv0V5VAfQv6buJZnunkbzZy48.jpg

林天苗

EHL2YjhY8QqJgwCBhKN0JQ6WeXo8b6a2UpjSfyqC.jpg

林天苗 《我的花园 My Garden》 合金框架结构、玻璃、液体循环系统、地毯 尺寸可变 2018年 

  2018年6月26日,上海外滩美术馆迎来艺术家林天苗的上海首场个人专题展览“体·统”。 林天苗将整个展览视为一个特定场域的项目,其艺术概念的探讨与美术馆展厅楼层相呼应,从美术馆二楼展厅纵向延伸到六楼,为观者带来一场心理和感官上的“意识”之旅。

  展览四个部分概念的探究包括:“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公共意识”、“终极意识”,作品涵盖她二十余年创作脉络中极具代表性的装置作品,此外,《白日梦》(1999年)《失与得》(2014年)《嗨!!!》《暖流》《我的花园》是从未向公众展出过的大型交互装置。 

  其中,《我的花园》是此次展览最大的一件作品, 林天苗爱植物,爱花园。借以“有真为假,作假为真”的公共意识概念,艺术家将花园主体分割为两种色彩:粉色和绿色。地面铺设粉色的地毯,“植物”由不同直径、高低各一的玻璃管饰演。艺术家试图以此向人们揭示了民俗俚语中无力、幽默、庸俗和欲望的语言身份表述,提醒我们保持对周遭社会环境敏感的质疑态度。

rGLEI9pjKFLihZjGRcn0C0AKF4mHSW30rHsYzJij.jpg

刘野

AtQaqUuGJZm2dOzzhZNH6GW4tQpt9nykLntlZWGZ.jpg

刘野 《神女》 布面丙烯 60x45cm 2018年

  2018年11月10日,刘野个展“寓言叙事”于上海 Prada荣宅开幕,呈现刘野自1992年至今的三十幅精选画作。

墙上镶嵌的珐琅砖、地板上颜色丰富的釉面砖、楼梯扶手上雕刻的精致花纹、带有欧洲风格的彩绘玻璃……整座荣宅大体保留原先的设计。策展人乌多·蒂特曼大部分选择了刘野的小尺幅绘画,穿插于荣宅的环境中,凸显出当代与历史进行相隔时空的对话。

  “这个展览,如同把我的作品和这个房子一起,讲一个故事。”开幕当天,刘野道出了展览名“寓言叙事”的理由。刘野的作品展现出隐秘而感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以东西方文学、艺术史和大众文化为来源。在他的作品中,标志性的童话风格与幽默感和谐谑色彩并存。

fhr6rVy9lRX7lvHfrj6znuvxhOK851EthsldCSeb.png

刘建华

sVP17tsKM9BbCc7l9fmUuWP9Q4y3bF3Kveo7C8Jo.png

刘建华 《呼吸的风景》 玻璃 201x171x10cm(每件)2018年

2018年11月5日,艺术家刘建华受邀来到上海璃博物馆最新改建的当代艺术空间中,带来了他的个展“物镜”。 三件全新创作《碑》《黑色形体》和《呼吸的风景》呈现在二层空间相互连通的两个展厅。

自展览筹备伊始,刘建华便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方式与展览空间建立并保持紧密的关系,他结合展览空间特点和玻璃特点,让展览的筹备和布展过程也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本次从陶瓷转向玻璃,对刘建华来说并没有太大的跳跃性,“陶瓷与玻璃有共通性,虽然初介入其中有距离感,但这样的陌生感和不可控,也是我创作中特别享受的过程。”对于这样跨度的挑战,刘建华希望能不断尝试。刘建华以日常用品或抽象的形态为创作原型,在看似平淡的表面之下反思当下社会和现实的问题。他延续了对材料的敏感性,以早期陶瓷创作的“打碎”方法,在碎玻璃上进行了尝试,同时可窥见其长期创作生涯的线索和脉络。

TNJcV16DQ5Ijco3IPWlbIeWu4NtD0lGobCN4FQQX.jpg

志杰

5qQjhySBXeEBmeVtRDpp9Zy6QIw5CZ0Vfu0XwkBB.jpg

邱志杰 《邱注上元灯彩图》 局部 2018年

2018年3月16日,北京民生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推出艺术家邱志杰的“邱注上元灯彩计划”, 也是邱志杰“上元灯彩”系列展览的终结篇。此次展览共展出170余件(组)作品。包括《邱注上元灯彩》、《金陵剧场绣像谱》、《金陵剧场》装置系列与现场演出,《古玩市场》现场演出,《不夜天》、《历史剧考释》、《历史剧推演》等。

“邱注上元灯彩计划”是一个大型综合艺术计划。它由《上元灯彩图》出发,囊括了一系列的写作、绘画、装置和剧场表演等艺术形式。邱志杰从2009年开始专注研究《上元灯彩图》,其成果逐步形成了“邱注上元灯彩计划”。 一系列由《上元灯彩图》生发出来的创作中,邱志杰始终用当代的眼光重新解读这样一幅明代城市的社会风俗画,试图从中提炼出中国文化的隐秘基因,并寻找合适它们的当代表征方式,演绎出一个庞大的研究/创作/游戏的构架。它是对于中国历史的述说方式的演义和基因图谱绘制。

cFZY1kYOyypf848U8VrjOLdbfD855IUifSdvlhAc.jpg

尚扬

fytpxJYb6P734xzm61Z9joO65wC2HYUY93dBxegj.jpg

尚扬 《白内障-不明物》 Resin树脂 57x57x49cm 2018年 

  2018年9月15日,“尚扬:新作”展于前波画廊(纽约)开幕,在两个空间中展出了尚扬的最新创作,涵盖了各种媒材。

这批新的作品以抽象为主,在其中一个展厅中,展出了尚扬的一件布面立轴和五件暗示着当下文明正不断衰落的坏书,即《坏书—文学》、《坏书—历史》、《坏书—哲学》、《坏书—逻辑》、《坏书—政治》。还包括两件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坏山水 No. 2》和《坏山水 No. 3》。

  在另一空间展出的作品用的是一个统一的概念“白内障”,这是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导致许多人视力模糊的疾病,尚扬以此暗喻了被塑料化现状包裹着而永远都无法接触事实的当下生活。当下越来越多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与危机普遍存在,然而却并不被大家所意识到,这种现状就像白内障覆盖眼球一般。

  虽已近八旬,但尚扬创作时的活力丝毫不减当年,经过数十年运用多种媒材的创作后,尚扬的创作变得更为放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听由作品媒材本身的引领,油画颜料也已经成为了次要角色。

sfyvx819c6a55B67OpYhrxBJZtMtYZJIKqr0vnf3.jpg

谭平

hNqEfsp5uVKokq2KTV2j9nrajXMwVnKt2tXUo85G.jpeg

谭平 《无题》 布面丙烯 200 x 300cm 2018年

2018年9月1日,站台中国推出艺术家谭平的个展“谭平1993:两个模数的开始”,囊括9件视频影像及多组素描、版画、油画及装置。

1993年,谭平创作了第一件空间互动的作品《时间》,从平面走出;同年,他创作了《平衡》,是最早“模数”的开始。从此之后,“模数”在谭平的作品中重复出现,它形成了谭平创作的基本语法,就像是单词或是形状,按照一个全新的尺度重新组合。直至如今,谭平以模数的方式创作长达二十多年,而此次“谭平1993:两个模数的开始”的展览正是这样一场关于模数线索的梳理。

“模数”成了谭平创作艺术的机器,例如作品《60×60》,四块120×240cm的木刻版,按照60cm或是它的倍数,进行不同比例的切割,所有的尺寸皆可以除尽。“模数”自身会发展作品,会产生变量。这个变量有时是几种,有时是几百种,有时接近于无限。

H6Zid7UI7zhrwIrF27Bbv8V7imvULUJVvRKnFUOS.jpg

王鲁炎

fswZPE0EiStVSpLuYK8rk4RbWGZD6vlH1Lk7jfCb.jpg

王鲁炎 《死亡的活的思想者》 木板综合材料 44 x 72 x 15.5 cm 2018年

2018年7月6日,北京公社推出王鲁炎个人展览“对应的非对应性”,这些作品均以不同的视角共同面对各种对应性关系中的悖论。艺术家通过使用报纸、乳胶、纸板、丙烯颜料、塑料盒、捡拾来的木盒等唾手可得的材料,呈现了从观念的产生到作品生成、从工作室实践到展览现场呈现的过程。

王鲁炎认为,原有的方案总会因各种出乎意料的原因而有所改变,他将过程性的草图视为“正式作品”,在创作中不断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视觉方式的逻辑思辨与论证,呈现了对草图艺术语言使用方法的探索。王鲁炎的作品所具有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止的思想,是不可结束于某一判断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对王鲁炎而言,这是不可终极于结束的活的思想,也是艺术家将艺术作为思想工具的基本原由。

nOGaHpnBkf9Y4TeOa6rcodBw33UkbgaganuIBGYE.png

杨福东

lpGEWmf0wqL1EzKkwa0ggeznO0PGtf21FitoSOLn.jpg

杨福东 《明日早朝》美术场景效果图之一 2018年

2018323日,艺术家杨福东大型影像个展《明日早朝》在龙美术馆(西岸馆)揭幕,这也是其首个美术馆新电影计划。杨福东于2009年首次萌生了在美术馆拍摄艺术电影的想法,经过近十年的酝酿这一计划终于在龙美术馆盛大开启。

杨福东及其团队在龙美术馆(西岸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摄制,整个拍摄过程将突破性地延伸为一场大型的现场表演艺术展。美术馆一楼大厅变身成为主拍摄展厅,明日早朝的场景,营造的是重殿之城,皇宫的气氛。有如古希腊神庙般的宫殿柱子、火烧云背景既象征着热火朝天的议事气氛又仿若风云变幻的皇城。整个现场既是一场大型展览,又是他电影的一部分。

u8nv4pan6D9QiVxWWxwG1Sn26ouZfQ4hFe1wNYnU.jpg

张晓刚

ZhJrbrsdpOgoCRMw5DWqp3KZ84MjN0v3WQBMZmM8.jpg

 张晓刚 《镜子2号》纸本油画 纸张、棉线拼贴 142x112cm 2018年 

9月7日,佩斯画廊(纽约)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晓刚举办新作展,以11幅纸本油画及综合材料拼贴作品呈现艺术家在人物肖像及场景构建中的全新尝试,透过构成记忆与想象的滤镜探索绘画、自传和情感的本质。

12月15日,“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1975-2018”于合美术馆开幕,展览按照艺术史的逻辑,分别以“图像修正”、“记忆的抽屉”、“灵魂上的影子”三种不同的叙述角度切入张晓刚四十多年来的从艺经历,试图利用图像文献与文本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张晓刚艺术的创作分期和情境还原等问题。同日,另一场张晓刚个展“舞台:张晓刚2008-2018”在湖北美术馆盛大启幕。此次展览中,张晓刚带来了10件首次在国内亮相的新作。在这批新作中,张晓刚的艺术首先是体验式的,艺术家在作品内部构建藉由情感和想象催生出的时空艺术家用情感与想象在作品内部建构出了一个独特的时空。


PonMuJyNgIojGFtdH8pk2hr59oB4gkbfvydgMTe6.png

赵赵

5XlHXR67Xw6mPxeHRkdLE35CxoguGSAQ5MladROp.jpg

赵赵 《弥留》 铜、不锈钢、铁 尺寸可变 2018年

7月14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推出艺术家赵赵的全新个展“弥留”。今年的个展“弥留”是从一只猫开始的。2015年的某个午后,赵赵在工作室外面的沥青公路中间看到了一只猫的尸体。被多次碾压后仅存下一些印痕和毛屑,基于其多年创作的高度敏感,他用粉笔描摹下了这个形状,后用金属重新锻造。几千块材质、大小各异的碎片,组成了20多只猫的图形,镶嵌在铺满展厅地面的沥青之中。碎片由四种物质组成,黄铜的闪烁,不锈钢的反射,黑铁的凝重,蓝铁的迷幻。均有具体的指向与多重的隐喻。在这件作品里,公路是人类文明、工业发展的象征,这里包含着规则,制度,权利。赵赵将作品及展览命名为“弥留”,这是一个生命最后“回光返照”的状态,那是一种肉体已经死亡,但精神却还是清醒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对赵赵而言,如同他所处的现实,也如同他看到的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现状。借用一只猫的尸体,赵赵在展厅里呈现了生命的挽歌,亦转化成为一个具有抽象美学意味的现实社会挽歌。



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候选名单

(按首字母排序)


9db3NV5zHXdfxKBsMxHmkAbViTYLKuS0MpgCsLOH.jpeg

冯冰伊

qSjsbhw3MRf157uIDXS8kBHukx4T7EDPsGbl12MI.png

冯冰伊 《天涯芳草》 冯冰伊 单通道影像 有声 彩色 2分15秒 2018年

2018年3月10日下午, “愚者黄金—冯冰伊个展” 在千高原艺术空间一楼展厅开幕。冯冰伊的作品以人文主义的关怀为基础,但又充满了出人意料的“逻辑拼贴”和“意象跳跃”,而这些只是为了让那些“难以言说之物”显得更加美好而真诚。 “愚者黄金”也是继冯冰伊2016年底在千高原“冷事实”之后的又一次个展,展出了艺术家的《归程》、《废墟》、《天涯芳草》等影像,以及装置作品《微小的事》、《愚者黄金》。这次所有的作品都是以单独的形式呈现,但它们相互之间又有着相互的联系。“愚者黄金”学名“黄铁矿”,是一种重量和外观都与黄金极其接近的铜矿,许多淘金者都被它所欺骗。当人们看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就在眼前,是否也心甘情愿被它欺骗呢?哪怕只是为了片刻的视觉满足感?也许在冯冰伊的个展里能找到答案。


FWfnLCQL4MHfrFqdHXGaHZ8z1WC61vcYRxrO61UP.jpeg

葛宇路

6BWcFymRopAvJzrqUxMj2vmfhmH775s18NQ5FTW9.png

葛宇路 《cool》片段 2018年

2018年8月18日,“劳家辉:自助庙宇”群展在广州扉美术馆开幕,由宋拓担任策展人,呈现的是三位年轻艺术家不同类型的作品,葛宇路参展。葛宇路的到来就是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名为《cool》,“冷”中带“酷”。其核心同样很简单,像一个正常参加开幕式的嘉宾一样,乘飞机来,出机场,在广州城中闲逛,到了开幕时间去到展览地点,出席开幕式,发表讲话,参加晚宴,与平常唯一的区别是,在这整个过程中,他要做到不出一滴汗。这件作品是以个体的经验和感受切入社会现实中。以反日常、反常规的方式进入到日常生活中,可以给我们看待平时习以为常的事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广州美术学院副馆长胡斌认为,葛宇路出现在展厅,像一个大人物出场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这种明星感也带有一些调侃和反讽的意味,这也基于公众希望在冗长的生活中通过造星制造新奇感的心理渴望。


LqtSy5Rb5ERKX1F3LVPyJFxU7hPOZA63pWIHAYu2.jpg

胡为一

J5Bg75ODPOskUb9d4Q8aNzB8v8558s1JR6fO63xS.png

胡为一 《触角》(局部)爱普生艺术微喷、哈内姆勒艺术纸、铝塑板 尺寸可变 2018年

2018年11月6日,胡为一个展“越界”在 AContemporary亚洲当代艺术空间开幕。这是胡为一继2015年同名个展后,在亚洲当代艺术空间的第二次个展。胡为一的艺术实践结合多种媒介,包括摄影、影像、装置、雕塑和声音。延续了作品“我静静地等待光从身体穿过”,新展 “越界”展出了《越界》,摄影作品组《触角》、《装扮》等,将伤害、光、制约等元素串联,而带来的非常态紧迫感围绕着展览空间的架构,作品“越界”在展场中心构建起一个宛如牢笼的大型装置。作品垂直而下,在如矩阵般规整的布局暗中约束了观众的观看顺序;忽明忽暗的光影与萦绕回荡空间中的高压电声音不断交错,而从中隐藏着的尖刺元素在视觉、声觉、触觉多重感官相互作用下形成一个紧张,暗含危险的场域。看似梦幻奇妙,作品在邀请观众走入其中的同时,如牢笼枷锁般将观众制约。而这不经意的越界,则将作品隐藏的玄机揭开,重新把体验交还给了观众,让观众在内外的错位中感受作品最真实的姿态。


vw5yXPdWxR2ps3b3ByJf7TJvNfjjcWAtaPIESVrl.jpg

陆平原


gk4w5yk9dytZmR4qG77PPrpUUgCQX8IzNW1MZL1i.png

 陆平原 《“Look! I'm Picasso!” -1805-1 》 112x141cm 2018年

5月12日没顶画廊推出群展“Play”,呈现陆平原、商亮、赵要最新创作的雕塑与绘画作品。展览展出陆平原的“看,我是毕加索”系列。游戏在陆平原的作品中,呈现为俄罗斯套娃式的戏法:故事–土豆先生–皮克斯工厂打造的视觉形象–毕加索–立体主义–儿童的填色画,或者是将这一切反转过来,所有符号层层嵌套出作品独特的呈现方式。展览“Play”不仅呈现了艺术家的游戏机制,也暗示了一种后真相时代,个体面对景观与真实性不断流变的时代所作出的应对与创造。展览空间成为了艺术家实施戏法的场所,诚如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所言:游戏,即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而在展览中,游戏的概念不仅渗透在陆平原的创作形式之中,也将深入观者观看作品的氛围与过程中。


JV0jYV74Wa6QBx4THzY8IVCb2e8Yzk0NihbuSI90.jpeg

刘野夫

bZ88fNEnbZ7Rj7elP1ALPkkzM6KWIjs3FT5QMnvS.png

刘野夫 《大草原上的豆瓣小组》 

2018年5月15日,魔金石空间在扩建之前呈现的最后一个展是新锐青年艺术家刘野夫的“没有简单的象征”。此次个展也是刘野夫在魔金石空间的第二次个展。展览展出《欧洲喜欢被拍照吗》、《几匹马》、《大草原上的豆瓣小组》等作品,五支广告和三部短片以随机的顺序播放,如同接地气的刘野夫本人一样,其作品也透着十足的平易近人。由身边的朋友友情出镜和自己本色演绎生活中的片段和想法,刘野夫展开一系列关于东方与西方、关于平民阶级与精英阶级,关于是否会出现新的、更柔化的民族主义的探讨。



Belr1YpwDRmy45xBxQ6sbdHY8x719eWEOGgcEw0O.jpeg

马海蛟

7RPp7QHLorikV5GTpD4vsEm9HjR5SUTjthSYpIPp.png

马海蛟 《快乐区域》影像截帧 2018年


3月24日Tabula Rasa画廊举办艺术家马海蛟在国内的首次个展《快乐区域》,展览将展示艺术家过去五年内的部分创作,包括《马国权》、《说谎的梦,说梦的谎》、《希望,希望,我快被冻僵了》等,展现其持续创作的系列影像作品“风景计划”。马海蛟是位用图像作诗的艺术家,他观察周遭的人与风景,对诗意的文字和图像保有强烈的敏感度,对眼前所见的事物有着超乎感性的阐释。《快乐区域》是“风景计划”的第三部作品,将在此次展览首次呈现,作品基于2015年艺术家在香港拍摄的影像片段。作为现代城市的典型,香港充斥着高密度的人群与楼体,人群的流动、面孔与身份,以及玻璃幕墙所构建出的楼体景观成为了作者所观看的“风景对象”。透过个人的经验,艺术家试图以“纪实采访”和“影像拼贴”的方式去谈论现代都市中人的存在。


JTbWHxhpawEnt8jxsXlrnkf6WiJAOsUP5iENBz5m.jpg

娜布其

LNYUrAk0L5Dhf0Brp53KFAkAkKq5qiy5s05ZJn27.png

娜布其 《真实发生在事物具有合理性的瞬间吗?》 混合材料装置 2018年

10月27日,艺术家娜布其个展“真实发生在事物具有合理性的瞬间吗?”在香格纳画廊M50空间开幕,这是娜布其在香格纳的首场个展。展览展出艺术家今年最新的同名装置。此次展览中,娜布其采用仿真材料,构建了一个看似贴近自然、充满童趣的室外现场。她刻意保留了所有材料的原生性,不对其面貌或属性进行干扰或改变,这意味着没有一件所谓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即将出现在展场中。这些材料通过组合,放置于空间中,与其产生关联,营造出美好情境。展览现场,艺术家延续了其2017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展览“寒夜”中将空间视作整体装置的思路,使展示的空间延伸至作品内部。取代了依循传统的雕塑语言,观者需要进入娜布其的作品之中,通过处于被包围的状态来替代观看或注视作品实体的行为。


ggTd1loRfOscRo4gppgL4fkSGT7uYEbtinK6lLEz.jpeg

沈莘

mp82T92Vv5pdol1AiLLQtr9vegtakpjBrC0KJznw.png

沈莘 《温暖期》(截帧) 2018年


8月10日下午,上海chi K11美术馆带来艺术群展“变量构局”。展览由四位艺术家的独立项目组成,沈莘带来“居住的方法”单元。此次展览中,沈莘以《雪国》、《夜莺的挑衅》、《温暖期》三组录像及录像装置,提出虚构栖居空间的尝试。沈莘以自己的视角探索城市肌理、工业制造、 科技运用、经济和种族等议题,这既可视为青年艺术家对视觉世界多元化的呈现,也期观众带来不同的共鸣和反馈。


uZrlCg60GXRtIxBq0ou4mJrAj8bqcgR9er8BEWmf.jpeg

王海洋

AiHNDYguqcHdfyHuNBlE1ocsBReUqHjCX8SXS0Xe.png

王海洋 《蚊子书》 王海洋 纸上针管笔、布面丙烯、布面精装书 25.5x19.5x3.4cm 2017-2018年

2018年3月17日,王海洋同名个展在北京空白空间开幕,这是继“变形记”(2012)后,王海洋在空白空间的第二回个展。空白空间的左右两个展厅分别展出了他近期的绘画,影像及装置作品。绘画作品《性》和《触不可及》创作于王海洋两年前腿部手术之后的恢复期中的感慨,影像作品则展现了更为理性和细腻的探索,其中的三组作品《镜子》、《蚊子》和《蹂躏》将人类分泌物、特异的口腔运动,甚至是嗜血生物作为媒介对语言的模拟,是王海洋对同质(普遍经济学)世界运行机制与传播媒介的隐喻,也指向一种在其过程中无法被同化的排泄物。这两种不同的媒介,也传达了王海洋对生命境遇中两个不同层面的思考。


Ukj8jMaY0ed5lcb2NfrYZkm4bUWmdIL2Pv2gSata.jpg

徐文恺(aaajiao)

GKheOoSnI3P7wulVHlUDaGOFUGacpxyNIBxhqO1i.png

徐文恺 《暴食系列》 PVC板、车膜 2018年

2018年1月6日,千高原艺术空间的1000+实验项目空间启动了新年的第一个计划,带来艺术家aaajiao的个人项目“暴食/Gluttony”。aaajiao的创作结合了浓重的反乌托邦意识,以及对文人精神的反思。这次展览作为千高原艺术空间 1000+ 的项目,可以看做是去年上海个展“用户、爱、高频交易”中作品“膜化”系列的延续。在当下人与科技所形成的新的生活关系中,aaajiao尝试用材料来记录情绪。这或许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但也只有在不断地对老话题进行回应,才能在当下往前走出那么一小步。在这个个体随意发声的时代,共情是被需要的。aaajiao试图找到一种时代下人的共同情绪。


NbOV6QZ8p1pT4i8468EmlCvCS35emaa0X8TwN35c.jpg

张玥

bpLpyMk7WQyhzRx20oWa6CztcKmkRHAu5ff8huY0.png

张玥 《最长的一天》(局部)钢笔纸本 12x17x21cm 2017年 

2018年3月23日,杨画廊推出张玥第二个个展 “山鹰之歌”,由崔灿灿担任展览的策展人,展出了艺术家最新的创作。响彻在南美大地的《山鹰之歌》和《切格瓦拉之歌》,从热带丛林沿亚马逊河,带着古印加文明的气息漂洋过海。雄鹰飞越大西洋,传遍亚欧大陆。它们象征着南美人民对殖民压迫的反抗,独立自由的追求。歌声传递的精神力量让人鼓舞,而对革命文化和左翼行动之路的追思也引人怀念。本次展览展出艺术家2016-2017年间做的项目,包括《大米表格 》、《Welcome》、《最长的一天》等作品,主要是以文献与档案形式完成。其中包括两部分线索:一是围绕“枪”展开,一是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相关。展览海报借用冷战时期的FBI档案模板,以红色为底,中间偏上方是展览名字“ZHANG YUE”。原本这种档案的阅读权限是不会被下放到普通大众手中,观者走入展览,翻开的如同是一个不在官方正史中记录的TOP SECRET级别的内容。


phnntyZkNGWpk5qphxfZMSKQ00j9CmtcSeIpus0I.jpeg

张子飘

Wd1oYLQb5WbSMITtXvNNkpFF4Ejy8r74zYdV9QSA.png

张子飘 《鲜肉市场》 布面油画 200×240cm 2018年 

5月12日,张子飘个展“极度湿润!”在空白空间开幕。这是艺术家在空白空间的首次个展,将展出艺术家在2017年及2018年创作的十余张布面油画作品。张子飘深受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网络文化的影响,思考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的日常生活状况及“代表-再现政治”,在其绘画创作中描绘与传统社会伦理框架不协调的内容。这些绘画表面流露出或直接或隐晦的情欲意象,展示了艺术家在处理创作主题时坚定的游离立场。在展出的《鲜肉市场》、《Cry Me A River》、《心脏 Heart》、《日历》等作品中,张子飘以一种不恭敬的姿态,探索绘画伦理经济,协调自身的独特经验和众多性别、地缘群体的复杂关系。这种游离立场确认了此次展览作品与艺术家在近三四年间所创作的作品的距离,也确认了“张力”、“张弛”等概念在其绘画实践中的持续作用。


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候选名单

(按首字母排序)


GceLzNXFJFA4FYKLKoZ8WUhfumTrIo5XJfrlPGSR.png

冯博一

TztTk5jWWc6RO03AMlMrcD1Ye3AEoPKUPR33OuzI.png

田霏宇

PkLwR8l1edJsrQTzLvuzzx0PDFOjQFk9KSlAtviz.png

“思想与方法”徐冰个展现场

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和客座策展人冯博一联合策划的大型回顾性个展“徐冰:思想与方法”7月21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展,此次展览为艺术家近年来在北京地区最全面的个展,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展览展出了《天书》、《将进酒》、《凤凰》、《蜻蜓之眼》、《英文方块字书法》、《鬼打墙》、《荣华富贵》等作品,囊括版画、素描、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形式,共六十余组作品。作为一位多维度的艺术家,每一件作品都给人不同的感受。其作品朴素、自然、带入感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不同的阶层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启发。


KnWdnHNhR5WkY2Qi0WwxcCSiIgGRRRJ3ZD3oDxeJ.jpeg

费大为

o3msHwTqX8B3fakkDACrV6N9pcXlFpW32PeYXl8J.jpeg

埃尔维·尚戴斯 Hervé Chandès

uoIGuZlAGKejr0U2diSXvvW4QNIUOCOyQqwA7sca.jpeg

格拉齐娅·夸罗尼 Grazia Quaroni

fDKNW7YOc5jTwd3CzQPpc4smnQRQ8iwIlBjtVxyE.png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展览现场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 4月25日至7月29日亮相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法国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在中国地区的首次大型展览,展览通过展出近100件/组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的标志性艺术作品,以及众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具有独创性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以及它在成立三十多年对当代艺术及艺术家们所饯行的承诺。“陌生风景”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卡地亚基金会馆长埃尔维·尚戴斯与策展人费大为的相遇应运而生。展览中,不仅带来森山大道、雷蒙·德巴东、大卫·林奇的照片和影像,也展示了北野武的绘画和雕塑,此外,5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参展,分别是蔡国强、黄永砯、高山、胡柳和李永斌。


JXg1XzwM8QI3PBrJpiLohiTbM2pThKQ0qg7SACwA.jpg

黄笃

C1q61mLh1YPc2eSiBcpZc7QP7SPFnhnmbNLhtDfV.jpg

晏燕

vPd9YD6PZrz28gX8Zd1OXokraPg0zBpQSoYMGOfS.png

“根茎”中国当代艺术自主性研究展现场

2018年1月15日,由黄笃与晏燕策划的《根茎—中国当代艺术自主性研究展》在今日美术馆亮相,此次展览是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的2017年度资助项目,试图在全球化背景下深思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路径。展览主题“根茎”(Rhizome)一词源自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理念。“根茎”被比喻为一种复杂的文化隐喻和游牧主义的思维模式,它代表了一种开放性的、非中心的、无规则的、多元化的、无限生长的形态和活力。“根茎”恰好描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特征——在融合中不断生长,在生长中产生差异。本展览以艺术家个案研究切入,通过甄选并确定了八位参展艺术家:隋建国、王鲁炎、胡介鸣、姜杰、倪海峰、徐震与没顶公司、蒋志和高伟刚。他们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艺术,其作品涵盖的媒介包括:雕塑,摄影,录像,装置和绘画。它梳理和呈现了八位艺术家节点性的作品,以及艺术作品背后的观念变化轨迹。


asXRKb8Nd1vwGZIeo6PETuqyUmEkeHS460U3Ibna.png

格雷格·杨森(Gregor Jansen)、金男洙、昊美术馆的策展团队 (主策展人陈澈,助理策展人尹颋彦、徐天仪、马珏)

NFWeEuxrqL3T4FOtmGYGpeKfVzmZ8mJlTW7v64B9.png

“见者的书信”约瑟夫·博伊斯×白南准 展览现场

2018年1月20日,上海昊美术馆的开年大展《见者的书信:约瑟夫·博伊斯×白南准》开幕,展览由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馆长格雷格·杨森(Gregor Jansen)和韩国艺术批评家、前白南准艺术中心学术研究员金男洙分别担任博伊斯和白南准两部分作品的客座策展人。并与昊美术馆的策展团队(主策展人陈澈,助理策展人尹颋彦、徐天仪、马珏)共同完成策展与研究工作。

展览名“见者的书信(Lettres du Voyant)”源自于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的著作“Lettres du Voyant”。在兰波的诗歌中,“见者”是指着眼现在又能预知未来的能士,他们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未知世界,也培育了比别人更为丰富的灵魂。展览呈现了白南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作品《头之禅》、《早安,奥威尔先生》、《印度之门》、 《塔》等作品,约瑟夫·博伊斯艺术生涯中代表性的行为艺术录像、装置、署名版数复制品、回顾性文献资料《欧亚大陆》、《如何向死兔子讲解绘画》等和反映博伊斯的纪录片《博伊斯》。以及白南准为纪念博伊斯而创作的《博伊斯之声》和博伊斯在1984年与白南准共同演出完成的行为《荒原狼III》等作品。用展览在作品、史料和文献的细节之中书写了二人亦师亦友的艺术旅程和情谊。本次展览也是两位艺术家首次美术馆级别的合展。


AI1Zj0YdQ84uuonnOeyoelUE3nYnhLqvTZWG6Esl.jpg

冀少峰

f4Mp5P4ZUcApSAImaf7JlA6ACcIJ5Cx76KQkoNqO.png

“@武汉2018·舞台:张晓刚2008-2018”展览现场

12月15日,“舞台:张晓刚2008-2018”在湖北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冀少峰担任策展人,展出张晓刚在2008年到2018年十年间创作的原作,在冀少峰看来,张晓刚自我的视觉叙事路径和心路历程,事实上是历经中国改革40年的发展历程,他的作品涉及时代的荒诞,现实的荒谬和人们心灵的疼痛,还有对家庭记忆、个人历史与国家历史间关系的思考。展览展出同名作品《舞台》,除了经典作品,此次展览还展示了《站在凳子上的人》等10件首次在国内亮相的新作,这批作品仍然呈现出“舞台感”,板凳成为这批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张晓刚甚至戏称这个系列为“板凳系列”。拼贴也成为张晓刚通过这批作品在材料上做出的改变,此外,展览中还可以看到艺术家作品中“单独的一条线”《描述》系列作品。

冀少峰于2018年策划的其他展览:“湖南:当代艺术出版索引1985—2017”与“李路明:艺术时间2005—2017”,“虚妄”邓箭今个展,“上传者-后人类的副本”郑达个展,杨国辛个展,“尘非尘”黄海蓉个展,不问为何当代艺术展,“徐勇民”,“自然史”范安翔个展,“1+X·交叉线”胡朝阳师生作品展,虚实·任戎;杨长槐(1938-2015),“何论东西”程昕东当代雕塑艺术作品收藏展,“陈子君”同名个展,“寂静”陈坚纸上作品展。


Y7jBPTa2oGdcmdLHI5sUI2Iu7COybmdIcHrvVRd3.jpg

栗宪庭

WbQxAEyia1GpETkHgezJgizXc4OY1Z4q38WiFhTy.png

“生为变法”朱振庚作品展现场

由武汉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年度学术展览“生为变法——朱振庚作品展”于2018年8月10日在武汉美术馆开幕开幕,特邀著名批评家栗宪庭担任策展人,使观众有机会在今天再次通过朱振庚的艺术创作及人格风范,全面了解朱振庚在水墨之外的语境。在展览策划上,栗宪庭不想做一个重复的展览,在梳理无数朱振庚“速写”卡片后,“我心里逐渐觉得朱先生随手画的这些‘小画’,其实是在不停探索造型的‘变法’,寻找更个人化和更现代化的‘新的造型感觉’”,故此,他将此次展览定名为“生为变法”。展览使用大量的展柜,挑选了一些艺术家早年的速写、手稿、笔记,读过的书籍,搜集的民间艺术品,甚至是临摹的非洲木雕,想让观众看到一个艺术家的日常功课。以期尽可能还原朱振庚艺术创作的缘起、嬗变、发展的线索,展示朱振庚各个时期节点的艺术成果,从而为观者更好地了解朱振庚的艺术思想及其拓展中国画领域的成就与贡献提供便利。展览展出朱振庚创作的《欢乐颂》、《众生相》、《选美图》戏曲人物图 110余幅作品,流露出其朴拙、憨直的个性,同时配以手稿、访谈视频、年表等文献资料的陈列,使这些资料与作品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关系。


axe2JXQsafKjo0bCDpdqWtnbCjVP3bZg8RVPbwGp.jpg

鲁明军

H6HNkKiMKH7YLuGyI8BqCckzyD22QGOMipeamcLI.png

“在集结”群展现场

2018年5月27日由知名策展人鲁明军策划的展览“在集结/Assembling”在沈阳chi K11艺术空间开幕。展览旨在回溯东北地区的当代艺术实验精神,并首次全面探讨东北文化与艺术在当代艺术系统中的价值和地位。在当代艺术发展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东北已经形成了高辨识度、亦不乏争议的绘画风格和地方调性。经历过80年代的临时组织和前卫小组的艺术实验,90年代的纪录片运动和地下音乐表演,以及随后逐渐“被流放”或“自我流放”的东北艺术家在异地对于“东北”的想象和莫名的风格抵御,至今天那些零零星星依然执着于在地社会参与和艺术介入的“弱行动”,皆表明东北在当代艺术中或者说当代艺术在东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层次和质地。鲁明军设法将所有关于“东北的当代艺术”集结在一起,构成并释放出今天东北当代艺术的新动能。展览展出了王兴伟《姐夫再忙,也没有忘记你......》、张慧 《我过去的情人变老了》、刘小东 《郭强在自己开的KTV里》、孙原 彭禹 《当看不再是一种选择》、舒群 《绝对原则消解系列3号》、艺术教育小组 《个人史》等作品,汇聚了北方道路艺术联盟、北方艺术群体、毒山凡太朗、耿旖旎、海波、何翔宇等31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与6个发迹于东北地区的当代艺术小组。

鲁明军于2018年策划的其他展览:“疆域:地缘的拓扑”群展,“异形”徐震个展,“倒流的河水”王强个展,“静物与风景”杨振中个展,“世纪”傅饶个展。


Eks7toh8hDWyve9CCW8DOcVpLTOeHHxGyafPnNff.jpg

孙莉

O6c9howfeFJFLMR7dCR4xMzwia2RUikICqyO9lOM.png

李振华

vZC04aRKtRg4MXiQGoRa4YgpzWbxXvXh7lp9tpT9.png

“罗曼·西格纳:影像 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九和现在”展览现场

2018年11月3日,“罗曼·西格纳:影像 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九和现在”在麓湖·A4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孙莉、李振华担任策展人。回顾近五十年的日常艺术实践以及珍贵的影像记录,罗曼始终强调独立性和自在的工作方法,即使到今天他依然使用着简单的媒介和材料,保持着自己参与其中的乐趣和姿态,展览希望通过他的故事让每一个参与者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的平庸、乐趣和价值,从而成为生活真正的参与者。此次展览展出了罗曼·西格纳1975年至1989年间8毫米影像的珍贵现场,共205件作品,由100台投影机,构成其工作的图像宇宙。一件在2012年上海双年展上的作品《蓝色球》,以及麓湖·A4美术馆委托创作的《椅子》装置(唯一一件在中国的委托创作作品),构成了过去和现在的联系。


QpXpZa6uTyidtMe0QDgXZ5X5dmW9w8IGm7spa8kT.jpg

吴洪亮

FvDKQqrrq4AuXxkpeu9SR2tNo3MTSgjjpeMGz9t6.png

“自·沧浪亭”当代艺术展现场

2018年5月19日,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在苏州中心启幕,由吴洪亮策展。“自”是指源自中国文脉却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当代艺术表达,而“自·沧浪亭”就是一次以沧浪亭所归属的古典园林精神为起点,是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生活美学的新探求。策展人吴洪亮说,“对观众来说,进入这个展览,是同时进入了两座并行的园林”,“自”在此处有两层含义,既指从哪里来,也隐含了到哪里去的意味。 他希望以展览的方式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寻找能量,为我们当下的文化生态,乃至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某些启示与滋养,成为迈向未来路途中的某些标识。展览展出了王冬龄《竹径》、(日)井上有一《花》、(美)秋麦(Michael Cherney ) 《嵩山图》、谷文达《谷氏简词碑》、卢甫圣《知一知二之间》、庞茂琨《再古典No.8》、丘挺《水泉院》、徐累《互山》、(韩)许达哉《梅花》等作品,以绘画为基点通过对以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沧浪亭为现场和范本,重新梳理苏州历史文脉和传世经典,呈现一个新的艺术表现与解读的模式与路径,引发传统艺术经典与当下精神生活的关联与思考。


7YwYKRDVu1JpzaDznCebVLOFWqRJIpGfrHxffjA0.png

杨小玲 

y4FpNvbs67vV4N4nTdLH9oZ7USHpfoUkEuxeamqO.png

“行思·中国制造”尹秀珍个展现场

2018年9月28日,呈现国际性、当代性、在地性的“中国制造007:行思”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开幕。“中国制造”系列展览是银川当代美术馆自2016年起开始的系列展览,始终贯穿着开放式的实验性展览的初衷,展现“中国制造”的独具匠心。一个艺术家一个展厅一件大型装置作品,是银川当代美术馆对“中国制造”从始至终坚持的策展初心。“行思”属于‘中国制造’系列项目的第7个。尹秀珍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鞋子创作,有些鞋子故事已遗失,有些故事还被保存着,这正如我们淼淼众生,鞋子也许是最平常、最简陋、最易被人遗忘的,但却是肉身的承载物,也是经历的承载物。穿过的鞋都带着不同人的经历、记忆、印痕和审美观。既是“生活物”又是“认识物”。收集穿过的鞋就是收集经历,艺术家“搜尽经历打草稿”,让“经历”成为创作的重要元素,使离开肉身的鞋产生新的能量。


itE6xN0tX4tH7YTry1IiDP8in6P1ZaJ5macPPKxA.jpeg

朱青生

QMriHWqx7HPO1kjvwqZ7H90ed6wiFB8fSMtrcBTZ.png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7”展览现场

2018年6月24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7”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担任策展人。“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通过“一年之鉴”这一时段性学术方法,系统性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在2017年的整体状况及趋势。通过展示“变量”,一年中当代艺术的变化得到整体显示,各个重要事实的意义和之间的关联得以揭示,当下的社会思潮、文化现象和当代人的创造性反应也因此被反映出来。而在年鉴展中,各种问题将被尽可能地展现和提示。本次年鉴展现场展出141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在2017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胡尹萍《身份》、童昆鸟 《艺术垃圾桶》、栾佳齐《528HZ》、廖斐《单向雕塑1-4》、焦应奇《认知和表达的基本结构》、冷广敏 《温床》、李怒《广场》、何翔宇《5月14日,7月14日,8月27日》、毛晨雨《稻电影》等。这些作品和文献记录是《年鉴》编辑部在2017年全年近4000个艺术展览及活动、12780位艺术家材料、4652篇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甄选,根据编辑委员会的意见修订补充后的结果。


UqgV61PV8RMsCXDMFygnibqc7jKeCvgPpRdPiOtI.jpeg

张子康

rFhUFzKAfpKxWw2ZgGyDyIdFtVPmfcRVvYp7KwFY.png

“丛林启示录”黄大有作品展现场

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策展人的《丛林启示录》展于2018年9月9日至23日在三尚当代艺术馆展出,这是名家手迹系列展之一,呈现艺术家最近的探索方向与过程。这批手迹里,有纠结,有思考,亦有启示,呈现艺术家近两年探索方向与过程。“启示录”是约翰对世人传达了神的启示,但对艺术家而言,只是通过涂画丛林迹象,启示了自己内在的某种觉知,在不确定中,寻找生命的本然,保持独立思辨的创作状态。在策展人张子康看来,从“神仙传”到“尔雅释山”,黄大有似乎一直在寻找一种永恒的审美,一种远古的诗意,又有一种试图逃离世俗的企图,作品透出某种内在的孤独,个人语言也比较明确、清晰。本次展览中有黄大有的62幅作品亮相,包括《百鸟找凤》系列 、《颂歌》系列、《细胞》系列等,这是他的最新之作,诞生于最近2个月内,这批手迹里,有纠结,有思考,亦有启示。他在创作这批作品时因无太多外在元素的影响,也削弱了技法的有意为之,故反而更接近艺术或生活的本源,扑面而来的生动与意趣十分抓人。

张子康于2018年策划的其他展览:“精神游牧”赵培智作品展。


aumppMgdfQNCoj3VGoC40fufXy3oT07cC8oBtqSQ.jpeg

张尕

LLawB2b8wPAwrDWihbMqOW7XjB6Naqq1iPAFrlJS.png

“开”展现场

由知美术馆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联合呈现,由媒体艺术策展人张尕策划的“开”展览于2018年4月25日开幕,展览名字为“开”自然呼应美术馆正式开启的重要时刻,某种新开端正积聚着力量;同时“开”作为一种运动,与九位艺术家的参展作品也有某种联系:参展的作品也都以某种形式保持“运动”、“变化”之感,无论是机械运动、电子运动、光影运动,甚至是参与者的被动运动,都与美术馆的“生生不息”有着呼应之美。本次展览与首届Art Chengdu艺术博览会及其他机构一起有所动作,也是想形成一股合力,加速打造成都生态系统的形成。展览展示了奇科·马可姆特与“无定形机器人创作”团体作品《灵动喷泉》、张培力作品《标准的,健康向上的,有特色的圆及其音响》、马尼克斯·德·尼斯作品《直线位移》 、迈克尔·华金·格雷作品《两个西蒙奈塔之间》 、劳伦斯·马斯塔夫作品《指南针 02005》 、 王功新作品《不可坐的》、  卡斯滕·尼古拉作品《反射失真》、森万里子作品《平底石》 、王郁洋作品《无题——柏拉图的立方体》 等。这些作品都有一种永恒的反复,一种生生不息的转变,一种拥抱未知、无法预料之事物,拥抱一切潜在可能的精神。


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候选名单

(按首字母排序)


J3sOOYjexNEGPLQBmHklD6lQeDuvG3KmRVLchuaP.jpg

《策展诗学 教育、诸众与民主之后》

作者:林宏璋

出版社:典藏艺术家庭

出版时间:2018-04-20

这不是一本通用的协助艺术策展的学习者把展览办周到的策展操作手册,而是一本想藉由本书在经由全球化新自由自经济体系长时间无孔不入地塑造、归化、均质化的群众之中,启动更为异质、更具主动性的艺术诸众。或是要让原先看不到的、没有声音的被看到、被听到。──前国北教大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教授黄海鸣 当代艺术策展实践面对的是开放的公众关系,以及经由「教育转向」所发展的自我技术所蕴含的民主价值;从策展的字源意义作为一种「照料」他者与自我的技术,是将艺术展演本身视为启发智性的公共性行动。这个思考取径在于将策展从起源学的意义,进行对其历史、专业、责任与机制关系的变革等综合考究。 本书书名挪引亚里士多德的《诗学》(Poetics),乃是强调策展之实践创造性,如同诗学作为一种「从无到有」的「生成」。《诗学》系指一个「如何」创作戏剧的创造方法与认知,因此,「即兴/创新」是重要的创造技巧。在此意义下,本书所集结的文章在于强调策展本身的创作论,同时也是进行对「策展技术」的思考,包含策展中发生的写作、形式、空间拓朴、主体性等思辨面向。本书书写原则上建立在作者对于大量国际双年展的观察,其中也包括作者所协同策展的台北双年展。因此书中除了有许多相关理论收集整理之外,还包括很多的策展案例摘要,无疑是一本台湾近年来讨论策展的重要著作。

LaXnLxFZTZR2O79fBuk4qEMl7M4SCLEggS0MzVZp.jpeg

《当代已然成史:我(们)与黄专》

作者:巫鸿

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01

黄专的工作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他曾问道:“当代何以成史?” 又曾著文论证“史料”在理解历史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这本访谈录希望提供的并非是私人的友情缅怀,而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特殊史料和素材。近80名被访者的不同身份、经历、年龄和工作性质,使他们的口述涉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多个维度。这些人既包括与黄专多年交往和合作的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建筑师和设计师,与他合作建立当代美术机构和策划大型展览的企业家和馆长,也包括他的老朋友和老同学。 访谈录分为上下两卷本,为了突出本书的史料价值并便于使用者查阅,访谈录根据被访者的身份将访谈内容进行了初步分类。上卷的访谈对象包括艺术史家、评论家、策展人、机构负责人、设计师等;下卷全部为艺术家的口述记录。每卷中根据访谈所涉及的事件和历史环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进行排列。



wD6LK4EIwHB3JsFRq5uSR782Xh841nmYEXIv62Za.jpg

《当代艺术与宋庄的三重解读》

作者:秦竩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

出版时间:2018-10-01

中国当代艺术与改革开放同步经历了40年的发展,因其历程独具中国特色而又带着鲜明的时代性而应被书写。 本书立足于全球最大的艺术聚集区一宋庄,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可以对照的实体,从田野案例出发,以民营美术馆、当代艺术从业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米歇尔.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三个理论的综合运用下,解析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

EOpPi65SdWk3V7ZJ0oYU5CKVU1DNHiWn9F7roFxZ.jpeg

《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

作者:唐小兵(美)

出版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01

当代中国纷繁的艺术创新和视觉环境,蕴涵着怎样的历史经验和逻辑?“视觉文化”这个概念,能让我们看到什么?《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以富于同情的眼光,全球化的视野,追溯多种视觉艺术形式的创作实践和历史语境,呈现出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丰富多彩与鲜活可观。书中所展开的“再解读”,不仅是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可以是当代中国读者在自身文化经验中收获认同与震撼的“再发现”。


7yTEHqaSj96k3mkP3D9SgIZb2WwHc6e6yAf5zYJ6.jpeg


《论新:文化档案库与世俗世界之间的价值交换》

作者:鲍里斯·格罗伊斯(著),潘律(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27

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它和文化以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中,创新其实是一种重估价值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运作过程。而每个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人都在参与这种价值交换。




NNH0hl8RF5KztBBvSTdXKKdSQ92NOH0INqvOQfPk.jpg

《录像艺术史》

作者:克里斯米·安德鲁斯(著),曹凯中、刘婷、张净雨(译)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7-01

作者以过去50余年间数字科技的进步为线索,整理了录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录像艺术史》还从更高远的角度审视这一艺术形式,探讨历史文化及社会变迁对录像艺术发展带来的影响。 《录像艺术史》的第一版出版于2006年。本书作为第二版扩大了第一版的研究范围,加入了更多艺术家及其作品,从而展现了一幅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录像艺术家生态图。此外,第二版还增加对影像艺术的理论概念的探讨,并从现代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艺术家的作品。



woAl6aLLs6R2UZUlTEKvBkO7Zg4I6N3ftVUNblxF.jpg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

作者:(美)佐亚·科库尔、梁硕恩 著 ;王春辰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01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 增订本》重新评估了过去25年这个领域很关键的讨论。编者把靠前版中很必要的文章和今天很引人注目的理论论述放到一起,其主要目的是编出一本意义持久的新版本,既改进靠前版的内容,也改进它的结构。本书靠前版的中文版出版之后两次印刷,在中文读者中有了不小的阅读,甚至成为一些教学读物和指定参考书。英文增订版去掉了几篇靠前版的文选,新增了10篇文章,新增的文章反映了近十年来世界上关于当代艺术的很近解读,尤其强调当代艺术里的政治性含义和意义,其论题又比靠前版多了内容。编者意图通过这些新增文章来体现学界讨论当代艺术的递进,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时代性。



22k0ZODNdz0XIRg1l8iQoqSxAu3hdi8JpsPuLUTS.jpg

《日常生活批判》

作者:亨利•列斐伏尔(著), 叶齐茂、倪晓辉(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01

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列斐伏尔结合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尼采和存在主义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推进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所谓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交换价值、脱离使用价值的社会,一个为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日常生活而生产的社会,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意义消失的异化现象。前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暴力统治的直接恐惧不见了,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符号化、抽象化、功能化时代。



OWtPQnDjX3bXx9bOOt3JoBcv4F3oD7lPh0hvrpzg.jpg

《身体图景:艺术、现代性与理想形体》

作者:(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萧易(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01

西方艺术长期追求对完美身体的视觉化。如今,碎片组构而成的或单一模型衍生的理想化白人异性恋身体已陷入危机。但取而代之的又是怎样的身体呢?我们困惑于从革命时期法国到当代纽约的各种身体图像。而在本书中,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对这样的困惑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究。他讨论到,身体再现总是受政治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形塑,远非成为一成不变的圣像那么简单。本书所涉艺术家众多,包括达·芬奇、普桑和马奈这样的绘画大师,也包括朱丽亚·玛格丽特·卡梅隆和保罗·斯特兰德这样的摄影家,还有辛迪·舍曼、奇奇·史密斯和南希·斯佩罗这样的当代艺术家。米尔佐夫这一极具启发性的研究展现了他们作品中身体的核心地位。从大卫的油画到“越战”纪念碑,米尔佐夫探讨了对种族、国族、性别、性态和技术的思考如何反映在对身体和政治身体的再现之中。进一步,从安格尔到毕加索和麦当娜,米尔佐夫考量了圣母的理想形体。加诸他者身体的种族视觉烙印,使理想的西方身体成为可能。从比属刚果的纪实摄影到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艺术创作,这种种族化实践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抵制,得到了深刻体现。



TA8jkBEs7xkDLLPHosaL4QQouiqIQkJwvvVEVksE.jpg

《图像的领域》

作者:詹姆斯·埃尔金斯(著),蒋奇谷 (译)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01

美国著名艺术史学家、理论家,芝加哥艺术学院教授詹姆斯·埃尔金斯在《图像的领域》中对图像范围和研究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推动,他把视野放远到“非艺术”的图像,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商业、医学、音乐、考古等领域。埃尔金斯断言,这些图像与任何规范的传统图像如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品一样,具有异常丰富视觉资源和值得研究的潜力,而且与人们对这些图像习惯上的认识相反,它们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埃尔金斯以众多学科的图像作为例子,提出了分析和思考视觉图像的一种全新方式,即依赖与视觉对象内部自身关系的方式。艾尔金斯首先展示通常艺术史学家选择研究图像的现行标准,然后敦促大家应该从相反的,在更为广泛的图像领域以新的视角进行研究。艾尔金斯还分析了这一跨学科领域的哲学基础,简述了图像的整个范围,从书写、书法到数学、几何图形再到抽象绘画。



I8KlhXyu6q07fZB1dnV22fTfqaTyzfVylfIGOJ9Z.jpeg

《艺术家怎么活》

作者:方力钧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01

《艺术家怎么活》是从方力钧从艺二十多年来、近百万字的访谈中整理出来的,其中诚实而客观地记录了方力钧的艺术态度、艺术立场、工作方法、思维方式、处世原则。并附有他的多幅油画、版画、素描、雕塑等作品照片,后附艺术家简历及生活、工作、出访交流照片,表现了这个性格复杂又单纯、身份多重又如一的 " 真生命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篇“艺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主要描述作者的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第二篇“制造新物种”主要叙述艺术技巧、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第三篇“一只野狗的生存智慧”主要讲述了商业社会的艺术法则和作者的人生理想。全书诚实而客观地记录了方力钧的艺术态度、艺术立场、工作方法、思维方式、处世原则等,并附有他的多幅油画、版画、素描、雕塑等作品照片,后附艺术家简历及生活、工作、出访交流照片,表现了这个性格复杂又单纯、身份多重又如一的“真生命”。



ETmIoI3e4IRmT63he8ibfpkcSX0OjWNqGVXNJJzx.jpg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国的美术馆世界》

作者:姜节泓

出版社:上海人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01

《JCCA》是中国当代艺术研究领域在全球唯一具有业内评审机制的学刊。2017始,该学刊由Intellect和上海人美联袂推出中文版。《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中国的美术馆世界》讨论了新时期中国的美术馆现状和“美术馆热”以及在此之下产生的中国当代艺术运作机制的新面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