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C专稿】田霏宇 冯博一:通过策展,归纳当代艺术创作的趋势与现象

2019.05.08 23:25:50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sz5ojM22j1Jx5vLbcOfbS5zWEdJPXDE9RpU2oIbC.png

田霏宇Philip Tinari

2018年7月21日至10月18日,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大展厅、中展厅、甬道和大堂呈现了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展览由田霏宇与冯博一策划。本展览是徐冰在北京地区最全面的回顾性个展,全面梳理艺术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囊括以版画、素描、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形式的六十余件作品。其中包括重点作品:徐冰与文字有关的系列创作,包括最早的《天书》,到《英文方块字书法》、《地书》,以及大型装置作品《凤凰》的创作手稿,纪录片,包括其最新的电影作品《蜻蜓之眼》等。展览总共迎来了36万人次的参观人潮,成为一次北京地区观众详细了解艺术家徐冰创作的最重要的展览。

mZDHL8mlINiSkNPn7T8bHljHnO4gktVQsMJlOFdo.png

冯博一,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

此次展览是2017年12月由冯博一、王晓松在武汉合美术馆策划的徐冰同名个展“徐冰”的延续,冯博一也借此展览获得了年度策展人奖项。于UCCA举办的徐冰个展,田霏宇成为策展团队的一员,为展览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策展人冯博一与田霏宇两人都与徐冰相识许久,冯博一早在80、90年代就开始关注徐冰的创作;而田霏宇在学生时期曾参与到徐冰在杜克大学举办的展览中。基于彼此多年的了解,将此次展览的主题命名为“思想与方法”,深入地解读了徐冰的创作。

au5jiSaLMl6iu7HH4dxJdxpW3R9yhsZ5pJeNNHs7.png

“思想与方法”徐冰个展现场

策展理念:徐冰一直以来致力于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进行相互转换,超越文化界线,用视觉语言表达其思想和现实问题。UCCA回顾展命名为“思想与方法”,是徐冰艺术恰如其分的总结:对他而言,艺术不是思想到思想再回馈思想,而是从手艺到思想,再指导手艺的记录。

徐冰对时弊的感知、思维的推进,有时是无意间看到的某个画面/事物展开的;有时通过对某栋新楼的造型、材料、颜色或与周边建筑关系的判断展开的,有时是通过在工作室反复摆弄手里的“活儿”展开的。

gR7bfwTRqsuMOYxYQHY0hJUjYTnFRrPeYQPowyTc.png

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展出作品《天书》

此次展览是UCCA美术馆空间改造之前举办的最后一次大型个展。其中UCCA甬道空间单独呈现《天书》,曾于十年前UCCA开馆展:“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上在同一地点展出,十年后的再次呈现,无论是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及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都是一次重要的见证。

hJhJ0uYd9LIlAf6YajosEqeREuxepSDw2hS41zXA.png

“思想与方法”徐冰个展现场

其余作品则分布于艺术中心大展厅、中展厅和大堂中。按照徐冰创作时间线索,在每一个空间呈现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展览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使观众完整地了解艺术家四十年的创作脉络。另外,UCCA大厅还陈列了几十本徐冰各个时期的相关画册,作为展览之外了解艺术家的补充。

IgQP62N5YhO8i5TaeEuU4E4oDOZHPTdqKA3Veypz.png

“思想与方法”徐冰个展现场

作为策展团队,田霏宇与冯博一获得了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提名奖,雅昌艺术网特别对话此次新加入徐冰展览策划的策展人田霏宇,关注其2018年在策展工作上所取得的成就。

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评委会由当代著名学者、作家、策展人侯瀚如(Hou Hanru)担任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评委包括: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ack)、董冰峰(Dong Bingfeng)、刘小东(Liu Xiaodong)、片冈真实(Mami Kataoka)、菲利普·皮洛特(Philippe Pirotte)、郑胜天(Zheng Shengtian)。

NLFC5A7rA6aSlcUYuGTAg84y4my8t6XunFJM5C5y.jpg

年度策展人奖:以表彰对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作出贡献的策展人(含策展团队),综合考虑策展人在展览运营方面的贡献和成就,及其所发挥的学术引领作用。

5月27日,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将在北京故宫颁发“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策展人”、“年度艺术出版物”四大奖项的提名奖及揭晓最终大奖,开启中国当代艺术的荣耀之夜。

S1uQv3Vm5cnb6zYYVSFMbJrtHnGZFyKcoq2vo2kw.png

“思想与方法”徐冰个展现场

雅昌艺术网对话田霏宇

田霏宇: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评论家、策展人与艺术史学家。本科毕业于杜克大学文学和历史学系,硕士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专业。2011年起,他开始担任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策划了超过70场展览,并在2016年被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选为“公共知识分子项目”中的一员。

Q:首先请您介绍一下2018年主要做了哪些策展方面的工作?

A:2018年主要做了两个展览,一个是徐冰的大型回顾展,另一个是萨拉·莫里斯个展:奥德赛。

dUmFlp84VRlJCfcy5V0vyRXITCn9Udk52N6ts2td.png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萨拉·莫里斯个展现场,田霏宇策划

Q:您在策展方面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

A:我希望通过展览呈现某一个当代的艺术现象,或者对某一位艺术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解读,起到一个教育的作用。希望把对艺术家的一个答案变成对他的好奇心,使所有对艺术家感兴趣的观众,通过展览,全面地了解他的创作与思考。

hbM3qqSo4cL98liQWO1uRFf5pbruk5Dh34dKR5uL.png

“思想与方法”徐冰个展现场

Q:观察这些年您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划的不同艺术家展览,选择他们的原因是什么?

A:我们的展览,希望可以有助于观众更深层地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位置与每个人的当代处境。在国内推出的国际艺术家个展,或多或少都与中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萨拉·莫里斯,她十年前就曾来到中国拍摄“奥运会”的纪录片;另一方面,是满足观众对于外部世界的好奇心。相反在海外做比较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比如2017年我参与策划在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的“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是希望国外的观众对中国当代艺术上下文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呈现一个比较完整的判断和总结。

VaceXaJV3QYnA9rSWlvbdczqM8d6X0jJd9GnrufO.png

徐冰个展“思想与方法”展出作品《凤凰》纪录片

Q:那么去年策划的徐冰个展,其意义体现在哪儿?

A:徐冰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个案,在北京地区也从来没有做过他的个展,他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另外,其作品反映了当下时代最关切的问题。所以这个展览的理由还是比较充分。

gRmRSokveLRgjOaq4ie6ZCzq3ur6ZT22jq5FI7IP.png

冯博一,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

对话冯博一:

冯博一: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划、评论、编辑等工作,注重当代艺术的实验性、批判性,关注于边缘、另类的艺术群体和年轻一代的生存状态和艺术创作。撰写有几十万字的论文、评论文章。

  Q您如何看待独立策展人的独立性?

  A:我不拒绝通过与任何机构的合作来策划展览,就如同我策划了各种各样的展览一样。因为每次展览策划的指向和诉求不尽相同,都在不同程度地实现着我的思考与想法。但关键在于你在与不同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策展的独立性。

  这个独立性尤其体现在与不同机构的合作中。策展人策展理念的提出、艺术家的选择是由策展人来独立决定的。这涉及到怎么认识“独立性”的问题。资本是一个概念,是一个中性词,它本身没有问题,而要看你怎么获得和使用,关键还是你自己怎么做,归根结底还是自律的问题。

Q那么您认为策展人与评论家的工作如何定位?策展工作的意义体现在哪儿?

  A:艺术批评是一种冷静的、理性的学术活动,它是对于一切艺术现象的分析与评价,具有科学性、倾向性、创造性的特征。

  以往传统或一般的艺术批评的产生方式是:或处于权力的需要,或出于自己的研究心得和道德规范,通过著书立说,并发表在公开刊物上或结集出版,进而进入到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策展人通过对当代文化艺术的观察和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策展的学术主题,这一主题的提出是概括、总结、归纳出当下艺术创作的某种趋向或现象,提示出一种自认为比较准确的具有典型性和前瞻性的策展理念。

  这涉及到做策展人的学术水平和对当代文化艺术的敏锐程度。实际上这是策展人把策展当作表达自己对当代中国和国际社会文化现实问题思考的一种手段来理解与运用的,具有了强化策展而产生的艺术批评的社会化功能。策划规范和学术性强的展览将会呈现艺术家在创作领域的现实状态,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潜能,进而引领当代艺术潮流的兴盛与变化,甚至能够前瞻地预设未来艺术创作的某种倾向与潮流。

  我以为这是策展人通过策划展览的方式使中国当代艺术相对广泛地进入大众视野的一种社会化体现。这种介入的力量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进程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

Q:您认为当下是否形成了新的策展策展方向与问题?

  A:新的策展批评话语的形成,出现了某些令我们忧虑的情况。一种现象是策展批评显示出过于专业化以至狭隘的自恋与自闭,总是以某种意识形态的或所谓的经典的批评话语去统一的规范和愤愤不平的要求审美需要、感受、表达的开放性与多样性;或用高蹈的概念模型与微言大义的方法,作一些牵强附会或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论建构和意义阐发。

  呈现出在那些宏大的理论叙事中,注重的似乎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种社会学科理论的假设,而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只是某种陪衬和点缀,被用来作为证明全球化、现代性或是本土化合理性的说词。而对于良莠不齐的艺术现象缺少真正到位的体贴与诠释。

  另一种是策展人往往借助于展览和艺术家的作品,脱离了批评的对象而一味地阐释自己的策展理念,艺术批评成为了批评者个人话语的表白或宣泄,呈现出流于粗疏的、平面化的图解现象。当策展批评习惯于用一套固定的程式来苛求现实时,出问题的往往不是现实,而是策展人自己的批评尺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