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快讯】第十届AAC艺术中国终评会举行 三大奖项明日揭晓

2016.05.15 15:30:15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第十届AAC艺术中国评审委员会评选现场合影

  2016年5月15日,第十届AAC艺术中国终评评选在北京举行,巫鸿教授作为本届AAC的学术总监主持终评评选,邀请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长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王璜生、李振华、田霏宇(Philip Tinari)8位国内外权威专家组成本年度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历经两天,对本届“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艺术出版物”三大奖项的入围提名奖进行分析讨论,并评选出最终获奖名单。三项大奖将于5月16日晚在故宫的“巅峰之夜”揭晓并颁奖。

第十届AAC艺术中国评选委员会学术总监巫鸿

雅昌艺术网总经理关予

  终评评选启动之前,雅昌艺术网总经理关予首先介绍了本年度评审委员会成员,阐释了AAC艺术中国评选的奖项设置与评审制度,本届AAC艺术中国正值十年之际,依然聚焦在当下发生的艺术,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评选开场,评委会首先深切缅怀本届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黄专教授。黄专教授以其渊深的学养、谦和的风范和严谨的态度,为本届AAC艺术中国的评选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痛悼黄专教授,也感谢他为本次及历届AAC艺术中国所做的卓越贡献。

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

王璜生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

长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

李振华

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

田霏宇(Philip Tinari)

第十届AAC艺术中国学术助理 谢飞

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辑谢慕

  本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艺术出版物三大奖项的候选名单如下:

  年度艺术家候选者分别为(按姓氏拼音排序):艾未未、耿建翌、黄永砯、刘韡、邱志杰

  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候选者分别为(按姓氏拼音排序):程然、胡向前、李燎、陆扬、鄢醒

  年度艺术出版物候选书籍分别为(按拼音首字母排序):《八十年代:一个艺术与理想交融的时代》、《从行动到观念——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转型》、《世界3:作为观念的艺术史》、《台湾当代艺术策展二十年》、《艺术史名著译丛》、《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丛书》

评选现场

 

 

第十届AAC 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提名奖名单

(按姓氏拼音排序)

  艾未未【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艺术家简介:

  艾未未1957年生于北京,1981年搬至纽约居住,1993年回到北京,之后一直生活和工作到现在。当代艺术家、中国前卫艺术代表、社会活动家、诗人艾青之子。曾经担任"中国艺术文件仓库"艺术总监,"鸟巢"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中国顾问,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副导演。研究领域涉及建筑、雕塑、绘画、家具、图书、影视、策展等多个方面。曾在美国、日本、瑞典、德国、韩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威尼斯等多个国家举办个人艺术展。

艾未未 《彪》3025个虎纹陶瓷碎片,尺寸可变,2015

同名个展“艾未未”展览现场

  有人称北京的6月是“艾未未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举办了常青画廊和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同名个展“艾未未”、魔金石空间的“AB型”、前波画廊的“彪”以及“305美术馆”(赵赵工作室)的“就是事儿”四场个人展览。展览“彪”中展出了艾未未2015年最新作品《彪》和《树》,由3025个明清陶瓷片组成的展览同名作品《彪》,它们被整齐有序地排列成正方形,每片瓷片上都画着老虎。这些在明清时期由陶瓷匠人烧制出的陶瓷,一出炉就是坏的,或者被烧裂,或者有其他瑕疵,不被人重视。而今天却被艾未未以纪念碑一般尊崇的样式摆放在艺术展厅的中央。同名个展“艾未未”中,他将婺源晓起的一座400多年的古建筑“汪家祠”整个地搬到了展览现场,建筑穿过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和常青画廊的墙壁,在两个画廊的主展厅中被重新搭建了起来。在艾未未看来,作品的意义在于“我们祖先的记忆会在我们的基因中留下痕迹,它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力,会很自然地被唤起。”

  耿建翌【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艺术家简介:

  耿建翌1962年出生于河南郑州,是中国早期先锋艺术家之一。1985年毕业于杭州浙江美术学院艺术系油画专业(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现居住在杭州。耿建翌被称为是中国当代艺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之一,参加许多重要的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展,除了拥有诸多精彩代表作品外,其作品亦涉猎广泛。耿建翌通过对自身生活的高度敏感,从不同角度展现出其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体验。

耿建翌《无题》 250x250x250cm Diameter250.0 cm 装置 LED 、 铝箔纸 水泥管 2015

“2015夏”耿建翌个展 展览现场

  2015年9月8日,耿建翌个展“2015夏”展出了耿建翌全新装置作品,所有的作品都命名为《无题》,展览围绕艺术家长期关注“自我、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展开。模糊而不确定的影像,缠绕的胶卷底片和迷你的幻灯装置,实体的放映厅与双面镜中的影像,艺术家在不同媒介中穿梭,在虚实间试探和引导观众的观看方式。

  9月19日在OCAT深圳馆开幕的“小桥东面:耿建翌个展”也呈现出其最新的一组作品《小桥东面》。作品源自于多年前耿建翌的一次算命经历,他记得在那几张纸上,有一部分讲述的是“小桥东面”的事情。2013年的光棍节那天,他在搬家的过程中,无意间翻出这几张双线信纸,整件作品就是从“小桥东面”展开的。这个展览打动是整个展览笼罩在佛教所说的“无常”情绪中,但是却非常克制有度,仿佛一部无声的精神自传。

  黄永砯【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艺术家简介:

  黄永砯1954年生于福建,1989年移居法国巴黎。黄永砯1986年创立“厦门达达”运动,1987年他创作了最具的代表性的装置作品“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洗两分钟”,这件作品使黄永砯被写进中国现当代美术史。黄永砯的作品并不仅为追求视觉上的美感,题材多数涉及到动物、中国历史和神话故事,因此车轮、廊桥、亭台的屋顶、活的蝎子、玻璃制成的鱼等等都曾经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黄永砯 《马戏团》木头、竹子、动物标本、树脂、钢、线和布 2012

“蛇杖II”黄永砯个展 展览现场

  2015年9月,“蛇杖II—黄永砯国际巡回展”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展出,黄永砅将美术馆变成一座新的“世界剧场”,“蛇杖II”将视线转移到本土和全球社会权力关系重组的主要动机:领土争执。本次展览延续着艺术家黄永砅的大视角,被倾倒的带有花纹的《不坐亵慢人坐过的座位》,以伊斯兰教宣礼塔为原型制作的像一支刺破苍穹的导弹的《工地》,不停旋转的大型金属转经筒《EHI EHI SINA SINA》,由数百只羊皮搭建的羊群于屹立其间的牛头猪儿、头长四角、身披羊皮的怪兽组成的《羊祸》,以铝为材质的拥有神秘力量的《蛇杖》,掉了脑袋的动物,被盛在盘中的《首领》,布满诡异气息的《马戏团》……以带有侵袭性的节奏,红砖美术馆如同化身战场,在与魔兽及神秘力量的对抗中,一切可视的边界都在慢慢变得模糊,而可视的一切又都以固态的宁静裹挟着不可抗的张力。

  刘韡【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艺术家简介:

  刘韡1972年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刘韡的创作成熟于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深受新世纪中国社会特有的变动和起伏影响——城市和人文景观的变迁对其影响尤为突出。生于七十年代的刘韡,以实验艺术为依归,作品跨越不同领域和媒介,不拘一格,颠覆既有秩序和概念来探求真实,时而讽刺,时而模棱两可,耐人玩味。他所用的材料,往往出人意表,配合匠心独运的布局,不单带来视觉上的震撼,更令人反思城市急剧扩张所引致的社会政治问题。作为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后感性”小组中的一员,他以众多不同媒介,诸如绘画、影像、装置及雕塑等来进行创作,并逐渐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在世界舞台上受到瞩目。

刘韡《迷局》 玻璃,铝合金 尺寸可变

“颜色”刘韡个展 展览现场

  2015年2月7日,刘韡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个展“颜色”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展览展出《迷中迷》、《迷局》、《受难》、《看,书》、《爱它,咬它No.3》等一系列2014年最新创作。《迷中迷》采用的军绿色帆布材料,延续了他2012年在长征空间个展中作品的材料,相对于其他两件作品被很高的围栏圈起来,这件作品是整个展览唯一一件可进入感受的。

  2015年9月,刘韡在香港白立方举办个展“白银”,其中名为《迷局》的雕塑作品,是由各形各式的直立镜子一块接一块围拢而成,霎时营造封闭空间,别具建筑感。其油画新画作以数码图像作为蓝本,在画布上髹上一行行幼细的颜色线条,密密麻麻,呈现建筑感,令人联想起高楼林立的抽象城市景观。影像装置作品《转变》实质上只是播放着颜色的屏幕。作品展现的方式,可以是单一个挂墙的长方形屏幕、或是以多屏幕组成的正方形网格状装置。反映现代性与城市化、建筑和设计之间的关系,从政治、社会和人类学角度探索人类的生存状态,这也是艺术家一向以来的创作核心命题。

  邱志杰【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艺术家简介:

  邱志杰1969年生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开始介入当代艺术活动。这位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家,同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硕博士导师和策展人,工作生活于北京。邱志杰作为策展人策划了1996年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展,以及1999年到2005年之间推介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后感性”系列展览。曾担任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的总策展人。

邱志杰《 自称是弥赛亚的人挤满了历史》 纸上水墨 2015

邱志杰个展“大计划” 展览现场

  2015年10月16日,邱志杰最新个展“大计划”在福建省美术馆展出,集中展示了邱志杰用绘画概念地图的方式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创作形式包括《万物系列》、《众生系列》、《叙事》系列以及2015年全新创作的“叙事系列”之《香港》,并且再次呈现自2007年开始邱志杰从社会学角度切入艺术研究的三大计划的全貌:《南京长江大桥计划》系列作品、《邱注上元灯彩计划》以及《世界地图计划》。《香港》是为一个公共艺术项目所做的研究,分别涉及香港的人口源流、文学、电影、电视、流行歌曲、戏剧、建筑、漫画、都市传奇等方面,其内容极具深刻内涵又不乏后现代主义的趣味性,很好地总结诠释了艺术家个人对香港整体面貌的体悟与感知。

 

第十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名单

(按姓氏拼音排序)

  程然【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艺术家简介:

  程然1981年生于中国内蒙古,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杭州。程然是一位新媒体艺术家,主要的作品呈现方式为录像和影片。“这种问题,对他们这些年轻人来说很可能是没解决、没有答案的问题。比如个人身份,比如生与死。”他擅长使用基本的影片技法来创作,如最简单的剪辑、倒放、蒙太奇和长镜头等,影片常常没有完整的情节的故事叙述,着重突出个人情绪。

程然《奇迹寻踪》宽银幕高清电影 5.1声道环绕立体声,540'3版+1AP,2015

  2015年青年艺术家程然最为重要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与探险有关的长达9小时的电影《奇迹寻踪》,电影情节基于三个真实的故事虚构改编而来,都关于探险:一九零几年一伙英国人探险雪山的故事;70年代一个荷兰艺术家去航海的经历;2000年一群中国渔民出海,他们之间变得混乱而互相残杀。总体是关于探索和失踪的线索,同时也包括了对自然和人的思考。2015年9月,《奇迹寻踪》首次在伊斯坦布尔双年展上放映,随后在今年3月的香港巴塞尔期间,影片在香港K11与观众见面。

  在这部作品的基础上,艺术家又延伸出更多的影像记录,2015年程然在麦勒画廊北京和瑞士空间分别做了个展,展示了更多的分镜头,设想及记录片,将他为电影的拍摄所做的一系列筹备过程一一呈现出来。2015年8月25日晚,程然在半野艺舍展示了他为正在制作的九小时电影所做的《橙蓝》纪录片,此片记录了电影的拍摄过程,取名为橙蓝是电影中用来营造白天和黑夜的两种颜色。在拍摄过程中,登山服,救生衣,大海,蓝天等常见的颜色,基本都是这种颜色,程然认为这两种颜色具有地方性和功能性。

程然个展“橙蓝-进程中的电影” 展览现场

  2015年9月在元空间的展览是对电影拍摄过程的一次实验性还原、记录和展示。早在电影拍摄之初,程然就尽可能保留了所有日常记录文献、拍摄器材,以及与影片线索相关的众多物件,是梳理、打破、重建和探索的过程。2015年程然在荷兰期间拍摄的四部简单清新的胶片影像组成了《入睡之前》。故事来自于程然每晚给儿子睡前读的儿童寓言故事。比如蝴蝶想要寻找一朵最美的花,却在寻找之间错过了美丽的花季。这些儿童故事,被程然用一种成人的诗意的方式拍摄下来,在简单中透着哲理和浪漫的意味。

  程然在2015年还进行了《失控24小时》计划,钱塘艺术英雄“欧德裴”接到组织电话,被告知自己得到一个极端的艺术任务—以《V370+橙蓝》为主题,创作极其疯狂的24件作品,限时24小时。作品从2015年8月24日22点起开始售卖。每件作品每秒涨5分,至2015年8月25日北京时间22点截止。这批平面作品很受欢迎,刚上线就有售出,只是那时“没有附上作品图片,大家都是在盲拍,都是凭感觉挑一个数字。”

  胡向前【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艺术家简介:

  胡向前1983 出生于广东雷州,2007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是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年轻艺术家,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胡向前的创作形式主要包括行为和影像作品,灵感来源于对周边生活环境与现实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思考。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把身边的小事放大到社会环境中,以幽默的风格尖锐地探讨表象的本质。胡向前的作品在国内外许多展览上均有展出。代表作品有《太阳》、《蓝旗飘飘》、《随波逐流》。

胡向前《镜头前的女人》影像截屏,2015

“天天表演 身体健康”胡向前个展 展览现场

  2015年6月6日,胡向前个展“天天表演 身体健康”于长征空间开幕,呈现了艺术家胡向前2014年到现在最新创作的《再造米开朗基罗》、《秘密任务》、《棍谱-绘画》以及《镜头前的女人》等4件作品。《镜头前的女人》是艺术家在北京当地的公园里,用镜头捕捉到的颇具表演欲的跳舞的中年女性,她享受着镜头下的表演,从她的肢体语言之中,我们能感受到因表演而给她带来的快乐。作品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他人表演,探究表演这种行为之所以称为表演的关键要素为何。

  胡向前行为表演作品《再造米开朗基罗——完美剪辑》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师徒关系的计划,该作品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计划,在工作室开始表演,每天早上的表演,表演我们自创的体操。通过视频记录并在现场进行展示。第二部分计划2015年2月份胡向前开始带着助手(学徒)去美术馆或画廊表演,这件作品呈现的是一个行为艺术家助手如何成为艺术家的故事。

  李燎【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艺术家简介:

  李燎1982年出生于湖北,2005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深圳。李燎目前的创作以行为表演为主,他往往将自己置身于公共社会场域,不带有特定的批判意识,以一些荒诞和微小的行为,来反映隐藏在社会规范下的普遍认知。他通过转换自身经历来提问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或是针对艺术体系如展览机制等问题。

李燎《夏家英》 影像截屏,2014

  2015年3月6日,李燎个展《夏家英》在上海歌德开放空间开幕,李燎通过两个录像《园博园有蛇》、《夏家英》和现场行为艺术表演《进化》,展现了这段时间他与妈妈夏家英在一起生活时发生的故事。母亲从老家来到深圳帮李燎带小孩,然而生活中总是诸事不顺,唠叨着要回家。李燎每天拍下母亲不眨眼的样子,直到她回老家。李燎的作品将自我置身于社会公共场域中,通过简单但是反复的行为表演将日常真实的生活转换成一个个伊索寓言。

李燎《进化》行为表演 2015

  在李燎的多媒体和表演作品中,他所预设的元素,譬如一个录象、一个指令或重复的动作,通常会被艺术家自己所催化或被他的即兴行为所打断。李燎最新现场行为作品“严禁在背后袭击拳手”在2015年10月14日纽约凯尚画廊表演,他雇佣了一位拳击手,每当有人进入画廊时,便表示参观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时进入了这个沉默而充满紧张气氛的‘拳击场'内,拳击手凌厉的目光和防御的姿态提醒了观众他们正在参与这个表演并需配合作出反应。在这样的方式下,李燎往往莫名地,或者极端地把导演与主角、艺术家与观察者、私人与公共之间的界限重叠起來。

  李燎的作品《消费》(2012)最为人所熟知。艺术家在这里把自己本人作为这个贪婪的僵硬经济结构中的实验品,做出了一件作品,展示了一台苹果IPAD和自己制造这台IPAD时作为一名工人的所有证据:他穿过的白大褂,有员工编号的证件和李燎与富士康的雇员合约。这件作品在《纽约人》和《纽约时报》中都有被刊登过。

  陆扬【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艺术家简介:

  陆扬1984年出生于中国上海,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硕士学位,目前生活并工作于北京和上海。她近期参加的重要展览包括,“重新发电-2012上海双年展”(2012);“第五届福冈亚洲艺术三年展”(2014);“第四届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2014)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2015)等。陆扬曾被提名皮埃尔·于贝尔奖(2014),她重要收藏包括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等。她善于利用多种媒介, 包括影像、装置、动画、摄影和游戏等,探索有关生命、宗教及相关形式方面问题的本质。

陆扬《陆扬妄想曼陀罗》(录像截屏) 单频录像 16'27'' 2015

  2015年9月24日,陆扬个展“妄想曼陀罗”在北京公社开幕,展览展出了《陆扬妄想曼陀罗》、《移动神佛》、《妄想灵车》、《光背》等最新影像作品。《陆扬妄想曼陀罗》是艺术家以自己为原型创建的一个数字化无性别的人类模拟作品,并以自己的身体为创作原型展开实验。作品利用脑立体定向系统,深层脑刺激以及经颅磁刺激技术作用于深脑边缘系统的原理,并代入宗教视觉和对器世界的无常观想,进行客观妄想。黑暗展厅中错落放置的透明水晶装置内展示了作品的模型构造,也隐含着水晶能够吸收能量、改变磁场的功效。

陆扬《光背》 局部 木、金箔、棉缎、钢 尺寸可变 2015

  2015年创作的《移动神佛》延续了陆扬一直以来对宗教命题的关注,这件具有互动性的媒体装置为“光背”进行了新的定义。艺术家参考了许多宗教中的造像传统,制作了由手工雕刻的樟木及彩绘装饰的“木雕光背”,并配有可穿戴的锦缎面料制作的稳固背心及保险扣。在许多宗教中,“光背”是区分人与神的可见光圈。在艺术家陆扬制作的影像作品中,由外籍模特背着这些“光背”,在各种背景中出现的不同模特的形象,打破了每个民族独有的对宗教偶像地域化想象的局限,也颠覆了传统宗教艺术的本意。

  鄢醒【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艺术家简介:

  鄢醒1986年出生于重庆,200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美国洛杉矶。他于2012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 ( CCAA)” 最佳年轻艺术家奖 , 并于同年入围维克多·平丘克基金会设立的“未来世代艺术奖”。他的委任表演项目“杀戮演绎”于今年年初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Stedelijk)呈现。他的近期主要展览包括“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伊赛特酒店,俄罗斯叶卡捷琳堡(2015);“Chercher le garçon”,瓦勒德马恩当代美术馆(MAC/VAL),法国塞纳河畔维提(2015);“Traveling Alone”,特罗姆瑟艺术协会,挪威特罗姆瑟(2015);2016年夏季,他将于美国密歇根东兰辛Eli and Edythe Broad 美术馆举办其在美国博物馆的首次个展。

鄢醒《贼》高清录像,彩色,无声16’19“5版+2AP 2015

鄢醒个展“贼” 展览现场

  2015年8月29日,鄢醒个展“贼”在北京麦勒画廊开幕,展出其在2015年的最新作品《贼》、《筋》、《反抗美学》和《羞的故事》。失败、惩罚和戒律是录像《贼》所要探讨的命题,这部全新的录像通过一系列关于原始的梦,性的质感,行为的惯常与异质性等片段重塑着表达的分类,同时,也交织着男性青春期之后对于能量更替的迷惑。艺术家重新分配诸多图景在艺术语言里的合理位置,对这一人类共通“经验史”的再现,将重新审视“合法性”之于“贼”的假设与界定。

 

第十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提名奖名单

(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八十年代:一个艺术与理想交融的时代》【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主编:杨卫、李迪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八十年代》一书集结了26位亲历过八十年代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其中任戬、丁方、舒群、王小箭、叶永青、孟禄丁等是新潮美术的“弄潮儿”,方力钧、李天元等人则承袭了八十年代的血脉,在随后的九十年代初试啼声。这些人大部分是八十年代的风云人物。在艺术的“正史”里,他们往往被英雄化、神圣化。这本书是艺术大咖亲自执笔,行文却亲切动人,没有谁把自己英雄化,甚至带有诗人气质。此时我们看到他们诉说自己的成长故事,还原了真实的个人,同时也还原了八十年代真实的文化背景。

  《从行动到观念——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转型》【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作者:皮力

  出版社:典藏艺术家庭

  出版时间:2015-11-15

  《从行动到观念》从波洛克谈起,皮力展开了一场1950-1970年代艺术理论的梳理和研究;梳理了如客观性、前卫、观念、身体、媒介和行为这些理论范畴,亦对这些理论范畴的研究放在写作、批评、争论、展览和社会政治运动的情境中进行研究。在书中可以看到"观念性"是如何一步一步在当代艺术的各个媒介中被奉为圭臬的,并由此折射出在当代情境中对于媒介、观念、社会意识、艺术体制等方面问题的思考。

  《世界3:作为观念的艺术史》【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主编:黄专

  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

  《世界3:作为观念的艺术史》致力于艺术史内部各领域的研究,如美术史、建筑史、影像史、设计史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还致力于艺术史与文化史、哲学史、宗教史、语言史、思想史、观念史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是一套以艺术史理论与观念为对象的中文学术丛书,丛书名援引“世界3”这个概念表明了它的学术态度和志趣,希望在与其他“世界3”成员的开放性关系中研究艺术史的起源、现状、发展和方法。

  《台湾当代艺术策展二十年》【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主编:吕佩怡

  出版社:典藏艺术家庭

  出版时间:2015-04

  《台湾当代艺术策展二十年》针对90年以来台湾当代艺术策展进行研究与书写实践。以1992年“延续与断裂:宗教、巫术、自然专题展”作为开端,整理到2012年,包括四篇专文讨论台湾当代策展历程、议题与困境;五篇策展前线人物的访谈;以及十篇文章书写台湾策展二十年来里程碑展览与其衍生的策展议题,并收录一百档重要展览的年表。透过回溯、整理、记录、讨论、书写,为混沌、未定案、现在进行中的台湾当代艺术策展勾勒出大致的风貌,见证其百花齐放的实验性能量,并期待可以提供一种全球化时代下在地的问题意识、观察与议题处理的方法。

  《艺术史名著译丛》【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主编:范景中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5-11

  《艺术史名著译丛》是一套系统介绍西方艺术史和艺术史学的丛书,精选瓦尔堡、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哈斯克尔、弗里德伦德尔、扎克斯尔、温德、库尔茨等世界一流艺术史家的西方艺术史学研究的经典论著约50种,并由资深艺术史研究者和中青年译者共同精心翻译完成。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丛书》【点击查看更多中英文资料】

  主编:续小强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丛书》共20册,以“自选集”的形式收录了中国艺术批评领域大部分50后、60后批评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均是每位作者1990年代以来学术成果的菁华,也是他们一贯的学术思想的集中展现。这些文字在见证和记录中国当代艺术的成长史、梳理其发展脉络及未来趋势的同时,更直接指向的则是全面展现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整体成绩。

返回顶部